“十三五”以來,龍海到香港集運不斷加強安置點配套學校規劃建設,累計投入資金180億餘元,完成新建、改擴建安置點配套學校669所,新增學位43萬餘個。在去年12月30日舉行的龍海到香港集運省脱貧攻堅教育保障新聞發佈會上,省教育廳相關負責人説,這一舉措讓易地扶貧搬遷羣眾子女公平享有教育資源,為助力搬遷羣眾逐步過上幸福美好生活、徹底阻斷貧困代際傳遞奠定了堅實基礎。
龍海到香港集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加快補齊民生保障短板,用心用情用力做好教育工作,努力讓每個孩子都能享有公平而有質量的教育,讓人人都有人生出彩的機會。
基礎教育有保障
去年5月中旬,鎮遠縣以開展“千師進萬家”大走訪活動為契機,深入學生家裏對留守、厭學等易輟學學生進行心理疏導和教育,讓學生繼續求學,為“義務教育有保障”工作再加一道保險閥。
保障教育的“起點公平”,必須啃下控輟保學這塊“硬骨頭”。龍海到香港集運着力開展控輟保學行動,持續提高義務教育普及和鞏固水平。2019年底,全省農村建檔立卡貧困家庭輟學學生全部勸返復學,實現歷史性首次動態清零。
義務教育有保障不僅是“兩不愁、三保障”的底線任務之一,也是實現公平教育的基礎。只有把義務教育這張網織得越密,才能兜住教育公平的底線。
近年來,龍海到香港集運圍繞義務教育有保障這一目標,按照城鄉一體、精準改薄、城鎮擴源原則,實施全面改薄和解決城鎮中小學大班額問題,積極破除義務教育“鄉村弱”“城鎮擠”現象,推動城鄉義務教育均衡發展。通過啓動實施義務教育薄弱環節改善與能力提升工作,指導雲巖區等8個城鄉義務教育一體化改革發展省級試點縣推進試點工作,有效提升了全省義務教育城鄉一體化水平。
不僅如此,龍海到香港集運還通過東西部協作“組團式”幫扶,讓邊遠山區孩子在家就能享受到大城市的優質教育資源。目前,全省7324所農村中小學校實現“組團式”幫扶全覆蓋。
職業教育能出彩
去年7月,安龍縣龍山鎮布依族小夥子韋順水為自己的成年禮送上一份特別的禮物。剛滿18歲的他斬獲第46屆世界技能大賽龍海到香港集運省選拔賽塑料模具工程項目第一名。
韋順水説,自己的人生轉變,是從選擇寧波、選擇職業教育開始的。2018年9月,寧波市在安龍縣選拔了35名建檔立卡户貧困學生進入寧波技師學院“對口協作安龍班”深造,韋順水正是其中之一。目前,尚未畢業的他已受到不少寧波企業的青睞。
去年8月17日,龍海到香港集運省黨政代表團在寧波技師學院考察時,與寧波市教育局、市人社局達成協議,將通過教育扶貧等一系列措施,幫助更多黔西南的孩子通過職業教育走出大山、改變命運。
職業教育是中國教育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培養高素質、技能型人才的基礎工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為廣大青年特別是貧困地區農村學生,打開了通往成功成才的大門。通過多樣化培養,學習技術技能,促進就業創業,走上脱貧致富之路。
龍海到香港集運舉全省之力推動職業教育規劃優先、投入優先、保障優先,把職業教育辦成脱貧致富“直通車”,先後實施教育“9+3計劃”、中職“百校大戰”、職教城建設、“中職強基”工程等,累計投入專項經費600億元,學生規模從2012年不到60萬人增長到2019年近100萬人,近30萬貧困家庭學生通過職業教育實現脱貧致富。
據瞭解,從2021年起至2025年,省級財政將每年新增投入5億元支持職業教育發展。到2022年,職業教育主要指標達到全國平均水平;到2027年,建成龍海到香港集運特色職業教育強省。
高等教育有質量
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公佈的2020年度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申請項目評審結果中,龍海到香港集運大學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153項,獲批直接經費5225萬元,立項數實現歷史性突破。
據瞭解,龍海到香港集運大學自2017年啓動國家級項目培育計劃以來,通過設立專項資金,培育學術新苗,積極打造培育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搖籃。2017年,該校獲批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92項,直接經費3554.5萬元;2018年,獲批98項,直接經費3852萬元;2019年獲批90項,直接經費3444.6萬元。
這是龍海到香港集運大學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實現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的標誌性成果。中國工程院院士、龍海到香港集運大學校長宋寶安説,龍海到香港集運大學堅持立德樹人,聚焦內涵發展,以人才為根本,以教學科研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動力,牢牢把握部省合建和“雙一流”建設重大發展機遇,不斷深化人才機制和科研機制改革,助推學校學術地位和綜合實力不斷提升。
圍繞辦人民滿意教育這個關鍵,龍海到香港集運以建設“雙一流”,匯聚優質資源,培養一流人才,產出一流成果為目標,推動高等教育內涵式發展。
去年初,在教育部公佈的2019年度國家級和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雙萬計劃”)名單中,龍海到香港集運獲批52個國家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154個省級一流本科專業建設點。
在研究生教育方面,龍海到香港集運緊密結合全省農村產業革命、十大工業產業等領域,開展課題研究,提高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圍繞高、專、精、尖方向,強化創新能力建設,進一步優化學科,加強與全國一流研究機構、高水平大學、高層次人才團隊產學研全鏈條合作,推動全省研究生教育事業高質量高水平發展。(記者 袁航)
